那些找工作后才知道的事
01-原来秋招不是9月才开始
近几年秋招前置的情况越来越普遍,最早的7月初就开始了~
企业通常以『秋招提前批』的名义就默默启动了,提前批的招聘,是很好的机会。
因为宣传面小,很多人不知道,竞争者就小,另一方面,提前批的流程也相对简单,有的企业只有网申-笔试-面试环节。不像秋招全流程套餐是网申+笔试+测评+群面+几轮单面。
02-原来应届生的简历不是个人履历
应届生的简历1页纸就够啦~
所以大学四年经历再丰富,也不用全部写在简历上,全都是重点=没有重点。取舍很重要,也是一项我们需要修炼的能力。
取舍的标准:所有的经历加起来3-5段,选择和目标岗位匹配的,含金量高的。
03-原来同样的经历每个人可以写的不一样
同班同学经历也差不多的情况下,如果投递同一个岗位,HR怎么选呢?
所以我们的简历需要“个性化”,需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,有自己独特的亮点。
特别说明:这个个性化不是指简历模板的个性化。
如果所有的经历都相同的情况下,我们需要在具体经历部分,挖掘自己这段经历中的亮点,也就是自己当时是如何思考,如何做的,通过什么方式来行动的。毕竟,人不是机器,同样的事多半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。
04-原来测评的题目都这么“变态”
校招中的测评似乎跟日常做的MBTI感受差异居然这么大。
校招的测评题目真的又多又“难回答”,一不留神,可能还被pass。
原因是企业需要通过一些让你感觉很纠结的题目,不断挖掘候选人冰山下的性格,帮助自己排除用人隐患。
我们在测评时保持真实就可以啦~“伪装自己”即使成功入职也会很难受。
05-原来群面发言不多也可以走到最后
群面是校招路上的噩梦,但通过不断的练习,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“套路”。
内向、社恐并不代表就会挂在群面。
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、发表高质量的观点、推进整组讨论的有序进行,也能杀出重围。
06-原来面试官让做自我介绍不是多此一举
原来面试官在面试前早就不记得我们的简历了,也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我们的简历。
但自我介绍也不是将自己的大学经历流水账式的复述一遍。好的自我介绍能帮我们在面试中打开一个漂亮的局面。
万能的自我介绍公式:我是谁?+我应聘的岗位是?+我为什么应聘这个岗位?+我有哪些优势?+如果成功,我会如何?
07-原来面试官问职业规划不是想知道我的梦想
原来职业规划是面试的常规考题,并且面试官问的目的不是想听我们的梦想,也不是想听我们在职场晋升的野心。
面试官只是想知道一下我们的“职业规划”和这个岗位是否匹配。
08-原来面试官最后让我提问并不代表面试结束
原来面试最后的那句“你还有什么问题吗?”不仅仅是出于面试官的礼貌,也是一道变相的面试考题,是面试官再次考察我们的求职动机。
09-原来有的校招求职流程可以长达2个多月
原来校招从网申到测评,再到最后的面试,中间的跨度可能会有2个月,真的要拿小本本记下自己投递的企业和求职进展,不然真的会忘。。。
特别提示:校招期间电话一定要保持畅通,邮箱和短信也要每日check哟~
10-原来校招期间时间管理能力这么重要
校招期间投递几十甚至上百家企业再正常不过了,网申期结束后就会迎来测评+面试爆发期。
有时候一天需要做1-2个测评,完成2-3场线上面试。
做好时间管理,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企业的邀约。